從“神舟”飛天,到“嫦娥”奔月,再到“天問”探火、“羲和”逐日,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。
7月7日,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大會在合肥舉行。這是全國首個以深空探測命名、由中國牽頭發(fā)起的航天領域國際科技組織,也是安徽首家國際科技組織。
對于安徽而言,這一國際性科技組織的落地,可以將國際科技成果、知名科學家“請進來”,提升安徽原始創(chuàng)新效能,還將帶來更多機遇,讓安徽深空探測領域的創(chuàng)新聲量越來越強勁。
實現國際科技組織“零”的突破
深空探測是指對地球以外的天體開展科學探索活動,它是解碼宇宙演化的時空望遠鏡,更是人類文明邁向星際征程的重要階梯。
2022年,深空探測實驗室在安徽揭牌成立。牽頭研制天都一號、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,研制“月壤3D打印系統(tǒng)”,研發(fā)月壤水冰提取技術......成立以來,實驗室持續(xù)加大科研投入,加速科技成果誕生。
不僅是科技攻關,在國際合作上,深空探測實驗室始終步履不停。
剛剛成立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,是實驗室成立之初就啟動謀劃的項目。“實驗室聯合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、中國宇航學會、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及法國行星探測地平線2061五家單位聯合倡議,20位國內院士與31名國外科學家在2023年共同發(fā)起申請,歷經兩年多籌備,于今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,最終在安徽正式成立?!眹H深空探測學會第一屆理事會首任理事長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說。
學會成立后將做些什么?吳偉仁表示,未來,學會將圍繞月球探測、行星際探測、小行星防御等領域,在空間天文、空間物理及空間生命等方面開展工作。
深空探測是安徽著力打造的三大科創(chuàng)高地之一,這一國際性科技組織的落地,將為安徽科技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帶來什么?
依托學會,可以把國際科技成果、知名科學家“請進來”,通過與本地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(yè)協同聯動,提升安徽原始創(chuàng)新動能。有了創(chuàng)新資源,可以孵化新技術、新產業(yè),促進成果轉化。通過學會這一橋梁,還能獲得更多發(fā)展機遇,讓安徽深空探測領域的創(chuàng)新聲量擴大,走向更大的科技合作舞臺。
“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的成立,讓我省實現國際科技組織‘零’的突破?!卑不帐】茖W技術協會二級巡視員劉旭說,學會的成立是我省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新舉措,為開展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立的新渠道。協會將建立完善我省國際科技組織議事協調管理機制,并主動對接中國科協,做好學會日常運行服務保障工作。
全球航天界協同創(chuàng)新的重要標志
探索太空,是人類共同的事業(yè)。
五家單位聯合倡議、20位國內院士與31名國外科學家共同發(fā)起申請成立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,可以說是全球航天界協同創(chuàng)新的重要標志。
“從單打獨斗到攜手各方、共享成果、共促發(fā)展,‘合作’是學會成立的第一初衷?!鄙羁仗綔y實驗室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主任王中民介紹,學會成員有來自美國、加拿大、巴基斯坦、土耳其等眾多國家的科學家。
“當前,中國深空探測事業(yè)發(fā)展勢頭迅猛,具備足夠的實力牽頭成立學會?!敝袊臻g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表示,由中國牽頭成立國際學會,不僅能凝聚國內相關領域力量,更能為第三世界國家,尤其是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合作框架下的國家提供發(fā)展機遇,助力各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協同發(fā)展。
亞太空間合作組織(APSCO)秘書長江輝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,她認為,成立學會,有助于點燃發(fā)展中國家的深空探測夢想。“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一直致力于推動亞太地區(qū)航天領域的空間科學、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等方面的合作。我們將與學會協同創(chuàng)新合作范式,以能力建設為核心,通過系列重大任務推動多國攜手聯合展開深空探測?!苯x說。
吳偉仁表示,近年來,國際深空探測活動蓬勃發(fā)展,人類文明的拓展、外層空間和平利用與持續(xù)發(fā)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。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將成為各國科學家交流合作的紐帶、協同創(chuàng)新的平臺、人才培養(yǎng)的搖籃。
十年吸納十萬名科學家
在現場,記者注意到有個“IDSEA”的標志,這是在學會英文全稱首字母縮寫的基礎上,設計而成的會標。字母“S”由行星的星環(huán)構成,恰似銀河系星云流動,代表深空探索走出太陽系,向銀河進軍。而“E”如黃山蒼松迎客,象征開放與包容,歡迎全球合作伙伴的加入。
大道不孤,眾行致遠。開放包容,才能協同發(fā)展、互利共贏。
“我們誠摯邀請全球科技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,積極加入國際深空探測學會?!眳莻ト收f,學會爭取用十年時間,吸納五百個科研單位會員、十萬名科學家個人會員,共同為探索宇宙奧秘、賡續(xù)人類文明作出積極貢獻。
上九天攬月一直是中國人的浪漫夢想,古人誦“明月幾時有”,感嘆陰晴圓缺,而今天更是把追逐明月當成心愿。
吳偉仁表示,通過航天領域全體人員的努力,預計在2030年左右中國可以實現載人登月這一美好期盼。
未來100年,人類是否有可能走得更遠,到達其他天體?
吳偉仁認為,這需要取得三個方面的突破,一是突破目前的火箭速度,當前,火箭速度是10多公里每秒,有人預測未來火箭以及發(fā)動機的速度可能接近光速的1/10,約達到3萬公里每秒。二是要盡可能詳盡地探測銀河系,并且繪制出一張立體地圖。三是需要在人體工學、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方面取得突破,助力未來宇航員走向更遠的深空。
星河璀璨,求索無疆。太空的旅程,正向更深更遠處延伸。
■ 本報記者 鹿嘉惠
責任編輯:祁夢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