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 為更好探索新時代文化傳承與教育創(chuàng)新的融合路徑,阜陽市潁州區(qū)教育系統(tǒng)把“思政小課堂”和“社會大課堂”結合起來,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進行全面育人,與阜陽博物館、潁州區(qū)文化旅游體育局開展全面合作,在立足校內課堂教學主陣地,深化理想信念教育、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的同時,積極打造校外“行走的課堂”“非遺課程進校園”“一館‘一好課’”等館校合作品牌課程,精心打造“文博通識”課。
簡牘是什么?漢字是怎樣演變的......為弘揚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,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書法之美、書法之韻,提升學生的藝術和人文素養(yǎng),近日,阜陽市北城小學府前路校區(qū)書法社團的近20名成員走進阜陽博物館,帶著滿滿求知欲開啟了一場阜陽漢簡探究研學之旅,共同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在竹片上寫下喜愛的文字
阜陽博物館副館長、研究館員楊玉彬介紹阜陽漢簡
探尋漢簡足跡 回眸千年文化
“這上面的書法很像隸書,還有點篆書的感覺。”在阜陽博物館,阜陽市北城小學府前路校區(qū)四(2)班學生張芃軒指著展柜里的阜陽漢簡復制品好奇發(fā)問。
“這批簡牘最長的存字24個,少的僅一兩個字。但簡書種類多,史料價值高,成熟年代早,異文多,書法也很精湛,比如阜陽漢簡中的《楚辭》殘片,雖然只有2片9個字,卻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兩千多年前《楚辭》的最早寫本,可謂一字千金?!备逢柌┪镳^副館長、研究館員楊玉彬將阜陽漢簡的發(fā)現(xiàn)、內容與價值娓娓道來,為學生答疑解惑。
在博物館,研學的師生們參觀了西漢汝陰侯墓展室,在阜陽漢簡展柜駐足?!案逢枬h簡是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簡牘的簡稱,漢代文獻極少流傳于世,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阜陽漢簡是考察秦漢時期歷史、語言、文字及書法源流的珍貴實物資料。阜陽漢簡《詩經(jīng)》殘簡170余片,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《詩經(jīng)》古本;阜陽漢簡《莊子》是目前所能見到的《莊子》最早的本子......”楊玉彬的介紹讓學生們對阜陽漢簡的發(fā)現(xiàn)、內容與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?!拔姆康谖鍖氥~就是削刀,是古人用的橡皮擦”“學富五車、三緘其口、連篇累牘,刀筆小吏這些成語都和簡牘有關”......大家認真聽講,時不時興奮地討論著。
藏山竹簡光陰短,寄隴梅枝信息遙。在中國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張華東引導下,學生們認真觀察阜陽漢簡中細察精微的用筆方法,藏露并用,字形變圓為方,筆畫改曲為直。僅僅一個多小時,學生們就完成了一篇篇古韻十足的書法作品:“有乎生莫見,樂與正為正樂”“寅吾以降”“善走”......學生們正在凝神靜氣地臨帖,橫向取勢,蠶頭燕尾,一波三折,一撇一捺有模有樣,提按轉折有板有眼,一手精湛的隸書讓圍觀游客驚嘆不已,連連稱贊“頗具高古之風”。“研”有所思,“學”有所獲,為了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書寫感受,在老師的指導下,學生們將精心書寫的竹片排列、穿插、固定,體驗制作竹簡的傳統(tǒng)工藝。這段難忘的經(jīng)歷讓大家直呼“穿越到古代”。
研學深厚文化內涵 構筑實踐教育新高地
“北城小學書法社團成員規(guī)模已達140人,不僅為熱愛書法的學生提供了發(fā)展自我、展示自我、提升自我的平臺,培養(yǎng)他們持之以恒的美好品質和堅韌心智;同時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,弘揚了中華書法藝術。學生們累計獲省、市、區(qū)級書法比賽獎項超百人次”。阜陽市北城小學府前路校區(qū)書法社團指導老師唐甜說,參加過這樣的研學活動后,當學生們再提起阜陽悠久的歷史文化,不再是抽象的“燦爛輝煌”“博大精深”這樣的詞語,而是能更具體了解到“阜陽漢簡”在史料、版本與書法藝術方面具備的獨特價值。
為了讓本土歷史“看得見”,讓珍貴文物“活起來”,據(jù)阜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,像阜陽漢簡這樣的文物因其本身蘊藏的知識性,與普通觀眾之間確實存在著距離感。阜陽博物館聯(lián)合區(qū)教育局,與阜陽市北城小學共同打造了簡牘主題研學活動,將簡牘文化這門“冷門絕學”和本地歷史文化傳承相結合,不僅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簡牘文字所蘊含的豐富內涵,消除文化知識斷層,還加深了對家鄉(xiāng)歷史文化的理解,將博物館變成“沉浸式”育人課堂,以深厚的文化內涵構筑出校外實踐教育新高地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自2023年以來,近八萬名潁州學子在與文物、歷史的“親密接觸”中,完成了一場場與歷史、文化的“走心”對話:阜陽市南京路第二小學的師生們用一張紙、一把剪刀根據(jù)敦煌紋樣進行藝術創(chuàng)作,在“探世遺·剪紙之美”研學活動中讓沉寂千年的傳統(tǒng)文化重新“活起來”;阜陽市蓮池小學依托尺寸紋飾完全相同的對鼎、銅爵,大小比例為3∶2的對卣解讀“博物館里的數(shù)學”;阜陽市紅旗中學以青銅器制作為切入點,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化合態(tài)銅制取游離態(tài)銅,通過火法煉銅法體會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化學學科的價值;阜陽市東清小學“天問”社團開展西漢二十八宿圓盤(圭表)專題研學,深入了解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......潁州區(qū)各學校充分發(fā)揮博物館與教育教學資源融合“1+1>2”的作用,拓展學生學習領域的生動實踐。
在博物館參觀
“文化體驗+歷史探索”以美育人促成長
“大家好,我是志愿者蔣一涵,現(xiàn)在由我?guī)ьI大家一同走近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跡,去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,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。您現(xiàn)在看到的這件體量巨大,鑄造技藝精湛絕倫的展品就是國家一級文物‘龍虎尊’的復制品,它集平雕、淺浮雕和高浮雕于一身,尊的內壁隨器表的浮雕而凹凸,做到了器壁厚薄均勻。請看,如此大而薄的喇叭形口,在鑄造過程中沒有出現(xiàn)‘冷阻’現(xiàn)象,先秦的工藝技術水平放在三千多年后的今天,也是不容易達到的?!痹诟逢柌┪镳^龍虎尊展廳,蔣一涵稚嫩又熟練的講解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駐足聆聽、交口稱贊。
在一次參觀中,聽說阜陽博物館正在招募志愿者,熱愛文博知識的阜陽市六里小學學生蔣一涵立刻報了名。文物講解對專業(yè)性要求極高,在正式上崗前,蔣一涵歷經(jīng)了長達數(shù)月的競選、培訓、考核,她逐字逐句背誦講解詞,反復對鏡練習站姿手勢,拉著家人一起模擬觀眾互動。阜陽博物館還安排專業(yè)講解員為這些學生志愿者傳授講解技巧,從語音語調到眼神交流,從文物知識到問答技巧,通過禮儀規(guī)范、吐字發(fā)音、實地示范講解等內容培訓,手把手幫助他們打磨細節(jié)。
“志愿服務活動是博物館的一項重點工作,目前阜陽博物館170人的志愿者團隊中,9歲至14歲的學生志愿者有136人,占團隊總人數(shù)的近八成?!睋?jù)阜陽博物館科教部負責人高大影介紹,自2023年以來,該博物館已經(jīng)培養(yǎng)了136名學生志愿者,其中潁州區(qū)學生志愿者68名,占比50%,累計服務時長約4000小時。隨著來自潁州區(qū)學校的青少年志愿者加入,潁州歷史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,小講解員們成為潁州歷史文化的“代言人”和傳播者。
據(jù)悉,為了更好地探索新時代文化傳承與教育創(chuàng)新的融合路徑,潁州區(qū)教育系統(tǒng)把“思政小課堂”和“社會大課堂”結合起來,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全面育人,與阜陽博物館、潁州區(qū)文化旅游體育局開展全面合作,在立足校內課堂教學主陣地,深化理想信念教育、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的同時,積極打造校外“行走的課堂”“非遺課程進校園”“一館‘一好課’”等館校合作品牌課程,培養(yǎng)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,推動地方文化資源與學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。
阜陽市科技館課程點燃青少年探索科學的熱情,阜陽博物館“文博通識”課程賦予文物以生命力,阜陽革命烈士館講述家國史,阜陽規(guī)劃館傳播多元文化之美,非遺傳承人工作室讓藝術教育與生活美學完美結合,鄉(xiāng)村研學課程讓學生沉浸式感知傳統(tǒng)文化的生動與厚重......將厚重的歷史文化、多彩的地方文化轉化為鮮活的思政教材,實現(xiàn)了從“知”到“行”、從“歷史”到“未來”、從“個體”到“集體”的轉化,構建出協(xié)同育人新模式。
(劉銀燕、記者徐徐)
責任編輯:杜宇